媒体融合到底“融”那些? 那些,到底,融合,媒体融媒体技术产业联盟,一直致力于推动融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聚合社会资本,助力企业成长;通过落实国家战略,聚合产业势能。

xrmp中央厨房开放平台

从数据到智慧 Data · Intelligence

媒体融合到底“融”那些?

  编者按: 在深圳举行的“2016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来自人民日报、腾讯、华为的技术官与经理人们,站在全新的技术奇点之上,观照媒体融合真正的现实路径。
  媒体融合聊了这么多年,“融”的到底是什么?
  媒体业是否真的因为融合而走向新的纪元?
  媒体融合之路上,哪些痛点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媒体融合这个大事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智能技术会让融合拐点提前到来吗?

  上周末,在深圳举行的“2016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来自人民日报、腾讯、华为的技术官与经理人们,站在全新的技术奇点之上,观照媒体融合真正的现实路径。全媒派(qq_qmp)空降会场,为大家打包最值得收藏的干货论点。
  媒体融合的4大痛点:人民日报媒体技术部首席技术官陈川
  媒体融合提了那么多年,真正的成效如何?人民日报媒体技术部首席技术官陈川在论坛中“犀利分享”:媒体融合实际的建设推进情况与核心诉求之间,尚未实现完美匹配。媒体行业在向新媒体转型的道路上,仍有许多痛点。
  痛点一 | 不够快
  一是把握新闻线索和热点的能力不够快。过去的传媒行业,比较擅长简单的内容组织和生产;到了新媒体时代,由于缺乏技术工具的支撑,无法快速将想法产出内容。
  二是对内容投放后各渠道的反馈速度不够快。由于没有很好的用户连接,无法知晓新闻作品发布之后投放的反馈、引起的反响如何,以致无法调整内容生产以及产品运营的机制。
  痛点二 | 不够准
  由于在内容的全面性和精准服务能力上普遍有所欠缺,大部分媒体很难与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传统媒体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洞察能力,缺乏素材快速整理挖掘的能力;报道前缺乏用户分析和精准服务推送能力,报道后缺乏效果追踪和用户反馈机制。
  痛点三 | 不够通
  目前,最显而易见的是内容生产各个渠道没有打通,但是实际上媒体应该认识到,除了内容运营层面,还有同样关键的产品运营、渠道运营以及提供服务等各个层面也未打通。
  痛点四 | 不够赚
  如今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仍在沿用传统的广告盈利模式,也就是基于位置、版面、栏目卖广告。这种形式过于传统,而且新媒体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与市场和销售体系还没有很好地结合。
  媒体融合的“痛点论”振聋发聩,处于数字化发展洪潮中的传统媒体危机感愈发强烈,但无论如何,媒体融合必须要践行,因为这才是提升媒体自身实力的解决方案。
  媒体转型需要高效运用数据:人民日报媒体技术部副主任伍小虎
  除了亟待解决的四大痛点,“数据”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成为全新的富矿。人民日报媒体技术部副主任伍小虎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资源、广告资源、行为数据、用户数据、传播数据等大量的数据资源,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但当下媒体尚未很好地挖掘大数据价值,更不用说实现价值的变现和共享。
  如今,媒体转型进入攻坚期,必须打好“数据战”,重新定义运营的目标和价值理念,一切以“数据”为优先级。伍小虎给出媒体融合之路上数据运营的四点方法论:

  首先,要重视数据资产,它们是媒体实现大数据运营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要有一套媒体专属的运营支撑体系。通过此平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媒体的运作——包括网站和APP的栏目、频道等,并基于此提供全面及时的运营分析和支撑服务。
  另外,需要打造流量与内容生态,通过大数据技术,直接将内容、流量和用户这三者精准地匹配——为流量找到合适的内容,让用户更加满意,同时提升用户的黏度。
  最后,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之上,通过数据资产的沉淀和对数据价值的挖掘,创造和发现新的赢利模式,挖掘数据带来的商业价值。
  媒体管理者应该有的5张网红名片:人民在线副总经理杨松
  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那些掌舵者应该采取怎样的姿势来应对可能到来的“转型风暴”?人民在线副总经理杨松的分享颇为接地气,他指出在媒体转型期担任管理者的人们,不断面临复杂且棘手的困难,并被多重观感包围:
  是否坚持“内容为王”的困惑感;
  市场下滑带来的危机感
  面对互联网企业跨界倒逼融合的紧迫感…
  尽管“危机重重”,科技却带来了无限种可能,也给媒体转型带来了新的机会;与此同时,媒体管理者的角色正悄然发生变化。大数据时代,媒体管理者需要同时拥有五张名片,带领部下开疆辟土。
  名片一 | 中央厨房的厨师长
  就像厨师长做菜一样,媒体管理者不但要掌握火候,了解各种食材特性,还要有拿手绝活。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给国内平台媒体提供的数据分析、报表,不仅能帮助媒体更加准确地找到新闻“点”,还能做到“一鱼多吃”。
  名片二 | 大数据公司的CEO
  媒体技术快速迭代,让人很难判断未来的市场在哪儿。但大数据的获取和转换,或许会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性因素。
  名片三 | 智库机构的首席分析师
  作为具有专业新闻素养的媒体人,媒体管理者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度和经验成为各级政府倚重的智囊。
  首先,媒体懂得新闻传播规律和沟通技巧;
  第二,媒体懂得体制规则和政策方针;
  第三,媒体拥有丰富的媒介资源和各界人脉,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把握信息;
  第四,媒体拥有熟练的采编系统和平台。
  这四点优势能让媒体管理者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理清思路,冷静调查并解决危机。
  名片四 | 媒体福布斯的掌门人
  作为具有专业新闻素养的媒体人,媒体管理者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度和经验成为各级政府倚重的智囊。
  首先,媒体懂得新闻传播规律和沟通技巧;
  第二,媒体懂得体制规则和政策方针;
  第三,媒体拥有丰富的媒介资源和各界人脉,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把握信息;
  第四,媒体拥有熟练的采编系统和平台。
  这四点优势能让媒体管理者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理清思路,冷静调查并解决危机。
  名片四 | 媒体福布斯的掌门人

  福布斯榜单之所以在全球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就是因为它的权威性。而权威性又是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媒体管理者们正是国内天然的媒体福布斯掌门人。建立媒体的福布斯榜单,可以准确、全面、立体地反应媒体的发展情况、传播效率和影响力,杜绝盲人摸象的现象。
  名片五 | 媒体生态圈的“网红”
  在大数据时代,媒体的“受众”一定要转换成“用户”,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媒体和受众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媒体经营模式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的主要特征是规模经济,它们通过内容和广告实现商业价值;而在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粉丝经济。媒体人必须跨界整合资源,利用“用户+平台+服务”体系,构建自己的媒体生态圈,实现商业价值。
  总结说来,整个媒体的生态圈,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媒体不仅需要有整合能力、经营能力、整合能力和包装能力,还需要有代表着互联网+、媒介+的“网红”管理者,来提升用户资源、渠道资源、内容资源、品牌资源二次加工的价值。
  云技术让未来媒体“虚拟化运营”? 华为媒体云解决方案总监王剑飞
  “内容焦虑”笼罩,技术是否能成功缓解“焦虑”?华为媒体云解决方案总监王剑飞以融合媒体云为例,介绍了技术助力内容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过去,纸媒时代采取“烟囱式”的IP架构,主要由新闻采编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和发布系统组成;
  当下,通过技术把媒体生产、经营、发布做成“虚拟化”、“池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未来,随着服务器部署的规模化,可以实现整个IT资源的池化,甚至管理上的“云化”。
  自2013年开始,很多报业已经在打造“虚拟化”,而目前的虚拟化水平基本上可以满足基本的业务需求。这种“虚拟化”机制让内部各个机构之间的内容生产协作全部打通,同时也可以跨媒体合作,甚至实现媒体和政府机构的合作。
  大数据学习更懂用户:腾讯企鹅媒体平台负责人雷明
  人人都在谈“大数据”,可是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机器和数据开始有了更多的能动性。
  腾讯企鹅媒体平台负责人雷明介绍了如今的“大数据学习”,主要分为用户画像和推荐算法两大纬度。
  以用户画像为例,以往大家说的用户画像,更多是为每个人贴上兴趣和属性标签;实际上,用户的兴趣并不单单只是兴趣,更多是在使用场景之下,而且用户兴趣不是持续存在的,具有随机性。因此用户画像需要综合考虑用户标签以及各种场景和使用行为。
  推荐算法则需要综合考虑内容的关联度、兴趣的关联度、场景的关联度三个纬度,再来判断推荐机制是否科学。
  内容的关联度主要是让内容与用户点击行为做匹配;
  兴趣关联度主要让用户的阅读兴趣与内容标签进行匹配;
  场景的关联度需要考虑用户场景的收集,包括用户的地理位置、阅读时间、阅读场景等等。
  2014年被人们称为“融合元年”,“媒体融合”也早已不是新鲜词汇。但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媒体融合注入了全新的技术原力。无论是组织模式还是内容生产方式,亦或是对用户的洞察,都赋予了更多可行的路径和方向。
  又或许终有一天,“媒体融合”这个概念会最终消失,转而为新的概念所替代,例如“智能媒体”“云媒体”…但唯一确定的是,新的可能性每天都在上演。 

【已被访问:4410 次】

相关阅读: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本篇文章来源于 "融媒体技术产业联盟" :https://www.womtech.org/html/womtech/index.shtml

融媒体技术产业联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融媒体技术产业联盟”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融媒体技术产业联盟,版权归融媒体技术产业联盟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体技术产业联盟”。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融媒体技术产业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融媒体技术产业联盟 Email:jinostart@126.com

融媒体技术相关

这里汇聚融媒体相关新媒体技术行业(包括视频技术、报业相关技术等)全国领先企业。